2024-09-21 20:00:55
从持续370年的永续债,看全球气候治理的加密发展道路
联合碳汇基金United Carbon Sink Fund,UCSF
荷兰水务管理机构在1648年发行了全球首支永续债,距今已经376年。令人惊叹的是,该永续债至今仍在流通并继续支付利息。中国武汉地铁于2013年11月1日发行了中国首支永续债。美国财政部于2015年发行了美国首支永续债,用于帮助其进行支出管理。英国于1751年发行了首支永续债,作为政府长期融资工具。显然,永续债发明的初衷是支持公共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。
尽管全球永续债起源于370年前的荷兰城市供水公共领域,但是,此后的数百年间,不属于公共领域的金融业却几乎霸占了永续债的发行规模。截至2023年,全球永续债发行规模达到6471亿美元,其中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占比高达88%,企业和政府仅占12%。对全球公共领域来看,这是一种“鸠占鹊巢”的有趣现象,且至今仍然没有丝毫改变。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,一是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(BCBS)为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发布的巴塞尔III规则,要求进一步提升资本充足率;二是银行金融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发行优势。但是,就其风险水平来看,公共领域发行的永续债更具风险韧性和稳固性。显然,无论从历史和现实来看,永续债都应当成为支持公共领域发展的主要金融工具。
截至2023年上半年,全球债务总额已达到创纪录的307万亿美元,其中永续债仅为0.64万亿美元,且大多用于补充银行资本金。显然,全球以债为锚的大规模货币超发仍难以惠及气候与荒漠化治理、医疗卫生与教育等重要公共领域。
尤其在当今全球债务泡沫急剧膨胀的时候,永续债对于公共领域是极为宝贵的。
然而,即便在上述公共领域推动永续债发行,其发行难度也是可想而知的。预计未来全球永续债的发行规模将持续减少,其原因在于,相关负面事件将会愈演愈烈;监管力度趋严,对于发行人和投资者的吸引力都将持续下降;不合理的国际金融治理体系推升了后发经济体的金融风险;借贷成本持续上升、地缘政治冲突持续不断。另外,从数十年来的气候融资情况来看,也是可见一斑的。
而基于加密环境的、债币合一的气候永续债(Climate Perpetual debt)设计,可能从根本上扭转上述局面,为气候及其他公共领域融资建立起崭新的解决方案。首先,方案为投资人创设出一项透明、正义、中性,以及具有债务驱动和主权背书的加密投资产品——绿币(Green Gold)。绿币GGD是具有信用和价值双重属性的气候加密货币。
第二是设置复合发行人机制,即气候项目主体与联合储备银行(United Reserve Bank,UBK)共同成为绿币GGD的发行人,全球可能拥有成千上万个正在运行的气候项目,但发行主体仍然只有一个。
第三是非对称结构,即发行人支付利息和收益的路径并不是投资人,而是全球可视的气候补偿账户,这一账户资金将全部自动用于提升绿金GGD的流动性和稳固性。
第四是为气候项目的价值衡量建立相应的标准,确保气候项目的长期运行可行性。
综上所述,数十年来的实践已经清楚证明,试图通过创建一种传统的债券来解决气候融资问题,是难以达到目标的。这是因为气候生态领域的超长周期属性,以及广泛的分散性和缺乏约束性,往往使投资人望而却步。相反,如果以全球无数气候项目的长期收益作为驱动发行一种加密货币,则在诸多方面可以展示出其难以比拟的优势。全球第一支永续债已经持续运行了376年,而称霸世界的美元的历史也就230年,日元、欧元、人民币分别为150年、24年、75年。当然,令人尊敬的英镑已经拥有1200年历史了。
非主权、非盈利、非对称结构的绿币GGD,开辟了一条全球气候治理的加密发展道路,绿币GGD将成为主权基金、资管机构与个人投资者的长期配置资产之一。
“财经新闻网”的新闻页面文章、图片等稿件均为自媒体人、第三方机构发布或转载。如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与我们联系,稿件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